5200亿元产值,知名品牌却寥寥无几,花卉品牌化需跨过几道坎?
原创 马强 中国花卉报 2025年10月22日 16:01 北京
20世纪80年代以来,我国花卉产业蓬勃发展,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花卉生产国。然而5200多亿元年产值背后,却暗藏“大而不强”的隐忧。全国22万家从业企业中,真正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品牌不足1%,国际舞台上更是难觅中国花卉品牌的身影。当行业从“量的扩张”转向“质的飞跃”,品牌缺失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。
品牌不是简单的商标或logo,而是产品品质、服务承诺与用户情感的集合体,是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能快速识别、产生信任的“信誉标签”。品牌的存在,本质上说明了产业发展的进阶需求。对于国内花木行业而言,品牌的出现正是产业从分散化、同质化的初级阶段迈向集约化、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。
品牌的诞生往往伴随三大条件:一是产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,企业需要通过品牌区分自身;二是消费需求升级,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基础功能,开始追求品质保障与情感认同;三是技术与标准成熟,能够支撑稳定的产品品质,为品牌信誉打下基础。当前,国内消费者对高品质花卉需求的增长、设施农业技术的普及等情况,已为品牌生长提供了完全具备的土壤。
大量花卉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独特标识,只能陷入价格战的泥沼。种植端与消费端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,消费者难以判断产品质量,导致高品质花卉难以获得应有的市场回报,而低质产品却可能鱼目混珠。这种情况下,即使花卉本身品质优良,也难以在市场上脱颖而出,获得消费者的认可。
品牌化能够提升产品辨识度和溢价能力。当消费者看到知名品牌的花卉产品时,会对其品质、售后等产生信任感,愿意为其支付更高的价格。品牌化还能助力花卉产业实现从传统“种花卖花”到“经营美丽”的深刻变革。花卉品牌不只是一个商标,更是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象征。它可以通过“花卉+文旅”“花卉+电商”等新业态拓展花卉产业的边界,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化的体验和服务。
要走好中国花木品牌之路,首先需强化品牌建设意识,政府、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发力。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,鼓励企业创建自有品牌,并对优秀品牌给予扶持和奖励;行业协会发挥桥梁作用,制定品牌标准,加强行业自律,规范市场秩序;企业自身则要加大在技术研发、产品创新和品牌营销方面的投入。
尤其对于企业来讲,在技术上应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,确保花卉品质稳定且优良;在产品上,需不断推陈出新,开发有特色的差异化花卉品种及衍生产品;在营销上,利用现代传播手段,讲好品牌故事,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。
当前,中国花木行业正站在发展的关键节点,只有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花卉品牌之路,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,实现从花卉大国到花卉强国的转变。
(本文图片来源:马强)